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实效,6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本学期第四次集体备课活动。此次活动由新思想教研室孙慧金老师主讲,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展开深入研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
孙慧金老师以多个“第一次”别开生面的引入主题。从“制”到“治”的一字之变,不仅是文字上的简单更替,更是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深化的生动体现,折射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持续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中涌现出多个“第一次”,这些关键节点见证了法治进程的伟大跨越。
在讲解理论依据部分,孙慧金老师追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法治思想的脉络,从《马恩全集》里关于法治的论述到习近平法治思想,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理论发展路径。从立法的初衷到宪法为法治奠定根基,从人治向法治的思想觉醒,再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法治理论的升华,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有力保障。进一步验证法治理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阐述历史经验时,孙慧金老师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个维度深入剖析。回顾我国古代历史,盛世往往伴随着相对健全的法制;放眼世界,国家的强盛也常与法治相伴而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方式,正所谓“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通过这些历史经验的梳理,得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随后,孙慧金老师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民营经济发展案例中,法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换脸拟声”等新问题层出不穷,倒逼探索人工智能单行法和设立AI失业保险等问题,为这一新兴领域提供法治保障迫在眉睫。医保基金骗保案件和医疗反腐案例则更加凸显需要依靠法治保障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最后得出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依靠法治推动党和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实际。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们更是提出了更多细化和深入的课程改进意见,致力于教学磨课出成效,为今后的思政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以此次集体备课为契机,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培养更多具有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文/孙慧金
审核/孙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