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4月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收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的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网络直播,学习借鉴授课经验,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曾亚平
4月11日上午,参加了2025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会,让我深刻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独特使命与集体智慧的价值。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深度与情感共鸣,而集体研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
备课会上,四位老师围绕教材第五章中的重点知识进行了精彩展示,尤其是年轻教师能够将AI智能工具运用到课前准备,这是思政课堂教学方法的一大创新。在点评专家对四位老师一对一的精细化指导中,多元素材的碰撞让我意识到,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用学术讲政治”,授课的过程就是剖析理论逻辑的过程,然后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生活化场景,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
教育本就是一场“对话”,集体备课让我在“对话”中打破局限,汲取养分,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袁静
4月11日上午,我通过线上平台观摩了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四位教师围绕第五章内容作教学展示,教学选题分别是“为人民服务是高不可攀的吗?”“集体主义的层次性”“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老师们生动的教学设计与精湛的教学技巧给予我深刻启发,成为我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参考。
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注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将教学片段置于课程脉络中实现有机衔接,通过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内容设计,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教学案例运用尤为突出:精选的典型案例在教学展示中焕发活力,案例精准指向教学内容和目标,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此次学习最让我体悟深刻的是思政课的语言表达艺术。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学语言需兼具情感共鸣、学理渗透与心灵浸润。上课是一种对话,是一种说,而不是说教。我们需遵循人际对话规律设计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平等交流中感知知识的温度与思想的深度。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孙悦
通过线上参加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有幸观看学习了四位老师的教学展示,四位老师的教学展示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思政课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专家们的点评可谓是高屋建瓴,他们从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指导。专家指出,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肩负着为学生筑牢思想根基、点亮人生航向的重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学情的精准对接。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鲜活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学理。同时,我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课程的重要性,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审核/孙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