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思,备课有“道”--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参加河南省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3-14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3月13下午集体收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的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网络直播,学习借鉴授课经验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思政课教师们的感悟与收获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孙慧金

此次备课会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主讲教师们以专业的视角和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度的剖析讲解。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实际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易于理解。从教学方法上看,备课会也为我提供了诸多新思路。教师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课前阅读任务布置,书写心得体会,组织学生就阅读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这次备课会让我深刻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众多思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教学经验与方法,分享教学心得与困惑。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每个人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弥补自身的不足。集体备课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成长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杜翀

通过观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我收获颇多,对于怎么上好思政课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我们首先要立足课本,讲透学理。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清晰梳理知识脉络,才能精准把握教学要点,为学生透彻讲解理论内涵,搭建起坚实的知识框架,通过鞭辟入里地讲理论、讲知识、讲科学,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响应教学需求,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其次,我们要坚定立场,讲深政理。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讲立场、讲方向,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通过讲深政理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最后,要结合实际,讲活情理。只有在学理传授的过程中伴以情感的表达和情怀的共鸣,思想才能够在学生脑海中扎根发芽。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选案例,将“大智慧”融入“小故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温度、有情感、有态度的中国故事做到“以情感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王伟

3月13日下午,我参加了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这次备课活动让我对“习概论”课程有了新的收获、思考和感悟。教学展示过程中,五位教师聚焦社会热点,对“习概论”前五章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鲜活的教学案例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感受到授课教师深厚的政治素养与理论功底。在点评环节,专家所提出的指导性建议,为我今后讲好“习概论”课程指明了方向,让我对如何讲好思政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集体备课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机会,我将把本次集体备课所学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李宜莹

思政课集体备课不是简单的教学任务分工,而是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章的讲解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理念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更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义。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党的奋斗目标。在理论教学中采用的一些鲜活案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论的理解,更体现了在宏大的政策中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共鸣。通过集体备课,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内容,更要关注社会热点,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与同事们保持密切交流,共同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

 


上一篇:下一篇: